今年以来,面对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点散发扩散、市场需求持续收缩疲软、并叠加南方持续高温天气影响的不利局面,襄阳市经信局紧紧围绕中央、省、市稳经济的系列决策部署,以优质企业培育为突破口,千方百计优服务、精准有力解难题,全市企业成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该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22家,累计净增工业企业110家,总数达到1869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4家,总数达到191家,总量位居全省第二位;新增6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新增总数位居全省第二。在企业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下,襄阳工业顶压奋进,高位增长,1-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同比增长10.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4.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为全省、全市经济稳增长做出工业积极贡献。
聚焦政策引领促成长

为加快推动制造业优质企业持续做强做优做大,今年以来,市经信局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实施意见》,配套出台《2022年襄阳市优质企业培育定制化服务工作清单》,拟定了优质企业白名单,细化市直相关部门、局内部培育工作分工,聚焦该市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围绕从小进规、规升专、专上市,到领军企业,全过程细化措施,做足梯度政策扶持服务。
聚焦优势企业核心促培育


聚焦优势企业核心促培育。查清“底数”。围绕该市“144”产业体系和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对标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产业领航企创建标准,对全市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摸排,找准找全生产经营好、创新能力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市场地位较高,产业生态主导能力、综合实力较强、具有国内市场话语权的企业,查清“底数”。建立培育库。动态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企业培育库,对企业实施“一对一”精准分析,精准画像、精准育苗,目前专精特新入库企业421家、单项冠军入库企业229家、领航企业入库15家。同时,组织引导各县市区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分产业分类型建立优质企业培育库。
聚焦转型升级促提质


“千企千亿”技改提质工程持续推进。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为企业争取国家级和省级技改专项资金,积极兑现市、县技改补贴资金,强化“科技副总”人才力量,目前已选派第三批“科技副总”15名至企业,增强企业抓技改、促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制造业转型升级更进一步。加速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6家企业被评为第五批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家平台被评为示范平台,2家企业已通过省厅评审参评第四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研发力度,对泰山石膏、嘉辐达等10家企业进行节能诊断服务,鼓励企业加大节能投入。数字经济突破性发展。持续推进5G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计划新建5G基站2000个,截止8月底,已在中心城区、工业园区等区域建设开通5G基站1197个,全市5G基站数量超7000个,已实现襄阳市中心城区、县市中心区域及工业园区网络全覆盖;深入推动工业互联网推广应用,目前已上线企业51家,标识注册已达3418万个,标识解析数量达2.8亿万次;大力推动示范应用,湖北统讯智能“生鲜流通大数据应用”项目成功入选2022年“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实现了该市零突破;大力推进智能化诊断,助力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去年共完成企业诊断115家,今年已确定108家诊断对象,目前正在组织诊断中。
聚焦优化服务解难题

多措并举解难题。扎实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业”“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三联三促”等企业服务活动,通过党员干部贴身服务包保,帮助重点培育企业解决疫情、缺工、缺钱、缺料、税费等各种难题1523个。政策兑现提信心。全面落实中央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及湖北省《贯彻落实中央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清单》,编印惠企政策汇编、政策解读汇编等口袋书,通过线上平台、线下调研等方式,全方位宣传解读,提高企业知晓率和申报成功率。同时,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惠企政策,积极落实中央稳经济6个方面33项措施等系列惠企政策,今年以来共兑现工业领域惠企政策资金27.8亿元,包括兑现留抵退税工业企业2263户、共计15.6亿元,减免税工业企业5164户、共计0.071亿元,延缓缴纳税费工业企业27585户、共计11.1亿元;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0.51亿元,缓缴社保费政策0.08亿元,发放失业保险留工培训补贴资金0.15亿元;发放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补助0.06亿元;减免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水电气费、房租等各项费用0.26亿元。在此基础上,兑现市级工业领域惠企政策资金10.33亿元,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面临生死存亡关键时刻,真金白银助企纾困,有力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聚焦链式协同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