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聚力绘好“产业链图谱”,培育产业链生态,扎实做好补链延链强链工作,打造了更具竞争力和支撑力的产业集群。即日起,推出“喜迎二十大 襄阳看变化·链出发展新动能”系列报道,全面展示我市产业链发展的各项成果。

经过一年多的强劲推动,产业链建设已成为助推襄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在产业链“链”出的新动能推动下,我市形成了自上而下驱动、龙头企业为主导、创新驱动为抓手、带动产业上下游生态链协同发展的新模式,襄阳经济发展的活力和韧性进一步彰显,襄阳大地到处是热火朝天、生机勃发的建设景象。

链长制绘出产业发展新蓝图

自2021年7月底我市出台《襄阳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来,全面推动了我市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升级,打造了特色鲜明、安全稳定、竞争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了我市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与此同时,各产业链工作专班针对产业链发展实际,分别围绕科技创新、产销对接、要素保障、金融和人才支撑等方面为企业和项目做好问题协调和精准服务,为产业链融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全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共有规上工业企业127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624.2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6.3%。

从产业链规模看,“增”的态势在巩固。汽车产业链1至8月完成产值1458.2亿元,纺织服装产业链完成产值353.2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链完成产值329.6亿元,完成产值200亿元-300亿元的有现代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资源综合利用、智能装备产业链;增速方面,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产值累计增速达到32.9%,航空航天产业链产值累计增速达到24%,智能装备产业链产值累计增速达到20.2%,同比增长15%-20%的有电子信息、现代化工和医药健康产业链。

从企业成长看,“进”的走向在延续。全市汽车产业链规上企业达到359家,纺织服装产业链达到240家,达到100-200家的有现代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达到50-100家的有智能装备、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4家,总数达到191家,居全省第二;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30家,总数达到46家。

链式招商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今年以来,全市招商部门主动出击、加压奋进,创新招商方式,奋力追赶超越,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产业链发展的着力重点,按照“缺什么招什么、什么弱补什么”的原则,对产业链上游“追根溯源”、中游“强筋健骨”、下游“顺藤摸瓜”,下大力气引进能够推动产业整合、提高产业关联度的大项目、好项目,营造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年7月,云上牧歌(德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南漳县签约,投资12亿元建设智慧型万头奶牛生态牧场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国内某知名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将在南漳县建设乳制品工厂,真正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做到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方面,我市在链式招商上精准发力,包括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动力电池及零部件项目、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襄阳轻型商用车智能制造和绿色工厂升级项目在内的一大批重大项目纷纷落户我市;

襄州区际华智能生态印染产业园项目实现了质量精品化、产品差异化、技术高新化、装备智能化、生产专业化、能源低碳化的新型绿色生态印染,填补了中部地区纺织产业链空白,达产后可实现年营业收入20亿元……

数据显示,1月至8月,全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招商正式签约980个项目,签约项目总金额达到2769.8亿元,强链项目344个,总投资1559.4亿元;补链项目90个,总投资871.4亿元;延链项目56个,总投资339亿元。

串珠成链,接链搭桥。我市正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延伸产业链招商,快速形成产业集聚,壮大产业规模,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乘法效应”,使全市产业发展形成集群化态势和规模化效应,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精准服务产业链高效发展

企业是产业链的基本单元和最基础的支撑,确保企业、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是实现产业链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为此,针对企业普遍面临的“看不见、够不着”融资困境,我市各产业链工作专班纷纷通过举行产销对接会,如3月份举行的全市纺织产业链举行产销对接会、5月份举行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产销对接会等,搭建起了企业与金融机构沟通对接平台,最大限度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构建立体化的政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分产品、分领域开展专题对接,提升金融供给与企业融资需求适配性,增强金融服务有效性、精准性,为企业纾困解难。

数据显示,各产业链合计组织产融对接、产销对接活动五十余次,纺织服装、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智能装备、轨道交通、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链,积极组织银企对接活动,为企业搭建与光大、中信、汉口、华夏等银行的金融服务平台。

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对接省“科技副总”、技改诊断等政策,为产业链发展提供人才和解决方案支持。截至目前,我市已经接收三批“科技副总”共50名,涉及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连续两年进行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工作。

久久为功,踏石留印。一项项精准服务各个产业链的措施,为我市打造了产业链发展的良好环境,一幅产业链发展的新蓝图也因此正在我市徐徐展开,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