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号上午,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暨1-2月份运行会召开,会议就2021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通报,并对2022年全年及一季度“开门红”工作提出初步安排建议。
2021年作为非常特殊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环境和诸多风险挑战,全市工业战线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总要求,全力抓创新、促转型、提质效、稳运行、优服务,推动工业经济持续恢复、快速增长、质效提升、稳中向好,交出了合格“期中卷”,顺利实现“全年精彩”,为“十四五”开好局奠定坚实基础。
从工业生产看,快速恢复、总量跨越。
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3%,好于全省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好于武汉6.1个百分点,与宜昌持平,居全省第3。全市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7172亿元,实现千亿跨跃,工业规模稳居汉江流域首位、全省第二位,在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中居于龙头地位。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093.9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5309亿元)39.4%。全市规上工业总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12.9%,恢复程度好于全省5.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3%。
从工业结构看,多点支撑、多极发力。
全市37个规模以上工业行业大类中,34个行业同比实现增长,增长面达91.9%。主导产业中,龙头汽车产业在“缺芯少电”和全国汽车产销整体下滑的不利形势下,全年全市整车产量达到37.9万辆,产值突破2300亿元,达到2386.1亿元,同比增长23%;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全年产值达到1838.5亿元,同比增长21.7%;装备制造产业同比增长28.4%;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同比增长28.8%,电子信息产业同比增长29.3%,医药化工产业同比增长18.4%。
从工业投资看,平稳增长、技改突出。
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1.1%,由年初全省排名第17位,逐步上升至年终全省第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全市技改投资同比增长75.3%,居全省第3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7.4个百分点,技改投资总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27.3%,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58.3%。
今年一季度以来,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较好,有望实现工业经济“开门红”各项目标任务。1-2月增长较快,开局良好。从各县市区摸排情况看,1-2月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同比增长25%左右,产值总量达到880亿元左右,净增180亿元左右。今年以来,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1个,总投资630亿元,2022年计划完成投资160亿元。预计全年竣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4个,总投资130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新增产值163亿元,预计1-2月新增产值20亿元,一季度新增产值近40亿元。1-2月全市101家拟新进规工业企业已通过国家统计局审核,占全年进规目标任务(120家)84%,一季度预计贡献产值6亿元左右。
2022年主要预期目标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新增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0家以上;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以上;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0家以上。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也是十四届市委的开局之年,做好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意义重大。我市将以更高站位谋划工业发展、推动重点工作、打造更多品牌,在建设中西部非省会龙头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大格局中找定位,在全市GDP突破6000亿元的高目标中做贡献,在推进实施“五城共建”战略中求作为,努力实现“七个突破”,即在加快万亿工业强市建设、壮大工业规模上实现新突破,在打造“135”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抬高工业底板上实现新突破,在强化投资支撑、夯实工业增长基础上实现新突破,在培育优质企业、激发工业发展活力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快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上实现新突破,在规范园区标准化建设、增强工业承载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在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营商环境上实现新突破,为“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