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我们这样走过
经济回稳向好势头持续巩固
预计我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80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高质量发展动能加快积聚
17个投资过百亿元的产业项目落户,8个百亿级项目开工建设,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9家,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4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280家,上市企业总量居全省第二位。
中心城市魅力进一步彰显
郑渝高铁全线贯通,呼南高铁襄荆段开工建设,小河港实现千吨级货轮通江达海,襄江大道鱼梁洲隧道建成通车,城市外环全线贯通,樊城滨江商务带、汉江生态城开工建设,襄水源和凤林古渡生态公园对外开放。
共同富裕基础不断夯实
我市在全省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中获得“好”的等次,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孤儿养育保障标准持续提高,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万人。
坚决果断有效处置突发疫情
全市人民风雨同舟、共克时艰,先后扑灭了多轮局部输入性疫情,筑牢了同心抗疫的坚固防线。
一年来,我们迎难而上、顶压前行,全力以赴稳增长:
千方百计助企纾困解难。全年新增退税减税缓税降费76.3亿元,兑现惠企资金34.8亿元;深入开展各类企业帮扶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2000多个;2022年1-11月金融机构新增贷款370.4亿元;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2.6万户。
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403个、总投资突破8000亿元,新开工814个、总投资5935亿元,新竣工300个、总投资1109亿元;争取各类资金301.5亿元,发行新增政府债券183.9亿元。
千方百计促进消费提振。2022年1-11月新能源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63.8%,发放各类消费券1.4亿元。
千方百计稳外贸外资。新增进出口主体突破100家,2022年1-11月全市外贸出口323.1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8亿美元。
一年来,我们突出重点、扬长补短,全力以赴促转型:
加快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竞争力。全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强力推进技改扩能数字赋能,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269个。
加快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405家;浩吉铁路襄州北疏运基地全面建成,襄阳铁路物流基地、小河港疏港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新增4A级旅游景区3家。
一年来,我们完善功能、做优品质,全力以赴提能级:
加快提升综合交通服务能力。枣潜高速公路北段、宜城汉江二桥、河谷汉江大桥建成通车;新建改造城市道路50公里,打通城市“断头路”、循环路8条。
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新建燃气主干管网48公里;改造渍涝点和易涝路段103处;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18个,整治背街小巷50条;建成口袋公园10个,新增城市绿地150万平方米。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纵深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持续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体系基本建成。
一年来,我们统筹城乡、一体推进,全力以赴促振兴:
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9万亩,引江补汉、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襄阳段等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粮食总产达93.87亿斤。
刻不容缓推进农业产业化。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35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31家,预计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900亿元。
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纳入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的7个县(市、区)全部被评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先进等次;新增省级“擦亮小城镇”示范镇4个,2434个村“两基”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基本完成;新增省级以上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45家。
一年来,我们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全力以赴增活力: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实现814个事项“一窗通办”、189个事项“一事联办”、610个高频事项“掌上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省领先;襄阳市政府门户网站在全国地市级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排名第三位。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国会计信息化改革综合试点有序推进;国企改革三年任务全面完成,襄阳粮油集团挂牌成立,汉江国投资产总额突破2000亿元。
全力推进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平台23个,新认定省级高新区2家,新增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2个;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524家,新增瞪羚企业38家;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5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245亿元;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70个、高层次人才1600名,新增在襄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近3万人。
一年来,我们强力治污、厚植绿色,全力以赴优生态: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心城区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我市成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扎实推进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完成营造林22.4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森林乡村20个,新增省级生态乡镇6个、生态村25个。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完成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91个,新增国家绿色工厂6家、绿色设计产品4个,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约4%。
一年来,我们践行宗旨、心系群众,全力以赴惠民生:
强化就业创业支持。累计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资金26亿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4万人次,“零工市场”累计服务47万人次。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4417万元。
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位大幅增加,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入围国家级、省级“双高”院校。
推进医疗卫生扩容提质。156个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项目加快推进。
加快发展文体事业。凤凰咀遗址入选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古隆中入选第二批全省文化遗址公园。
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98个“共同缔造”试点建设扎实推进,平安襄阳建设十大专项行动成效显著。
一年来,我们牢记使命、知责而担,全力以赴提效能:
以政治建设培根铸魂。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以实干担当克难奋进。扎实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和作风建设“奋进年”活动,用实干实绩书写高质量发展精彩答卷。
以法治建设护航发展。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有序推进政府立法,自觉接受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325件、政协提案352件,成功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以廉政建设弘扬正气。深化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巩固发展。
2023年 我们这样干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粮食产量保持在95亿斤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能耗强度目标完成省定任务。
重点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着力巩固拓展经济增长良好势头
全力推动投资提速提质。实施产业链招商行动计划,突出抓好重大产业项目、重大能源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谋划储备一批关键性、节点性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计划笼子。
全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出台促消费政策,办好促消费活动,加快提振传统消费、稳步提升大宗消费、推动服务性消费、新型消费快速发展,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深入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
全力服务市场主体发展。用好襄阳“政策通”平台,分行业分领域开展银企对接,推进“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走深走实,切实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构建“144”现代产业集群。实施优势产业攻坚突破行动、产业链条韧性提升行动、“千企千亿”技改提质行动、优质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行动,加快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百亿级园区。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引进知名零售企业和商业综合体项目,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突破性发展文化旅游业,重点抓好33个文旅体产业项目,开展乡村旅游品质提升行动,深入开展“襄阳好风日”城市品牌营销活动;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全国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新建5G基站1500个,实施工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争创一批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云标杆企业和5G全连接工厂,支持各县(市、区)、开发区规划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大数据产业集聚区。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完善高新科技城配套功能,加快建设湖北省航空装备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正大(中南区)研究院,新增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30家以上,积极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到18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4%。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实行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全年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10项左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00项以上,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260亿元。
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全面落实“1+7”人才新政,力争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70个、高层次人才1500名,吸引2.5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着力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
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全力服务推动呼南高铁襄荆段建设,加快推进合襄高铁建设前期工作。扎实推进襄阳至宜昌高速公路建设,积极做好襄阳至信阳、襄阳至南阳、老河口至南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抓好207国道、316国道等一批国省干线提档升级和绕城改线工程。积极推进襄阳机场改扩建。做好王甫洲二线船闸建设工程前期工作。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切实抓好襄阳铁路物流基地、鄂西北冷链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加快小河港疏港铁路专用线、河谷港区至316国道疏港公路建设。积极引进供应链物流头部企业,做大做强物流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公铁联运、水铁联运、江海联运等物流组织模式,建设数字化物流信息系统。
发展临站临港临空经济。实施襄阳东站区域综合开发,促进“站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小河港临港经济区。规划建设襄阳机场临空物流园区。
着力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强力推进东津城市新中心建设。完成东津新区新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高铁新城、文旅新城,坚持以产兴城,打造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
加快重点功能区开发。推进庞公滨江生态商务区建设,集中精力建设2.13平方公里核心区,持续推进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工程,加大襄阳古城保护与利用力度,加快樊城滨江商务带建设,加快建设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
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抓好15个城市污水治理项目,实施邓东泵站、习家池泄洪通道等排水防涝工程,改造提升中心城区30个渍涝点。实施中心城区160公里电力线路迁改、30公里供水管网优化改造、115个老旧小区燃气管道更新改造。深化拓展“一网统管”应用场景,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加快城市快速路网建设,实施城区道路交通项目30个,实施棚户区改造遗留项目清零攻坚行动,每个城区开展1-2个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完成背街小巷整治15条。建设公园游园5个,新建口袋公园10个,新增城市绿地150万平方米。常态化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一鼓作气打赢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攻坚战。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抓好14个交通“硬联通”公路项目建设,建好用好“襄十随神”政务服务跨域通办平台。深化与南阳跨区域合作,共同推动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强产业协作融合,携手建设南襄盆地双城经济圈。
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新增高标准农田54.7万亩,完成8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开展种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抓好智能农机应用示范基地建设。
提升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持续推进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新发展特色产业基地3万亩,加快实施20个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实施强县工程。深入推进“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战略,实施县城品质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新增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00家。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着力缔造生态生产生活美好环境
坚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改善生态环境。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加强“一江九河”保护与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风险源头防控、分类管理和治理修复。深入推进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完成22万亩营造林建设任务。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碳排放权和排污权交易,完成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50个以上。
坚持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更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探索建立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监管链。更大力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优做强做大,健全财政资金资源统筹机制,认真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发挥襄阳自贸片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高质量运营襄阳综合保税区,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
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加快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促进共同缔造活动巩固深化、全面铺开。
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扩大“零工市场”乡镇(街道)覆盖面,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织密织牢全民社会保障网。继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提高困难人群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水平,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帮扶特殊困难群体的社会福利制度。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扩大教联体建设质效,大力推进县域高中振兴,支持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申办职教本科、襄阳技师学院申办高职高专,支持湖北文理学院加快建成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
推进健康襄阳建设。积极推进鄂西北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深入实施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全国试点服务提升行动。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深入开展文体惠民活动,争创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严守社会安全稳定底线。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风险大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大风险化解力度,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
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强化政治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严格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
坚持担当实干。发扬“争抢转”精神,保持“拼抢实”作风,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工作落实。
永葆清廉本色。持之以恒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让从严守纪、清廉守正在政府系统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