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道“窄而深”,体现“专而精”,突出“特而新”,做到“小而大”,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紧盯细分领域深耕细作,我市23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各自深耕某一领域,在行业内处于领军地位,转型升级创新亮点频出,成为助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在“新”上做文章 提升企业发展创新活力

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最终成为行业尖端,是大多数中小企业走向专精特新的路径。它们聚焦主业、做精实业,持续性创新投入大,前沿领域自主创新成果多,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能力强,成为我市工业强市最具活力的“动力细胞”。

“我们的产品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内乃至全球软起动领域‘领跑者’,研发出数个全球第一、国内第一产品,就是因为三十年来专注做好一件事情,不断加大自主研发投入。”今年刚刚入选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大力电工襄阳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力电工),是我国软起动行业的龙头企业,大力电工董事长、总裁高文广说,“创新是我们的命脉,没有创新,企业走不到今天。我们的创新脚步将永不停歇。”

专注细分市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普遍特点。通过科技创新打破了许多细分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具备很强的补短板、填空白实力,成为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助力我市在重点产业领域形成必要的产能备份。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促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41项,共建创新平台37个,达成合作项目协议54个、合同金额3007万元。

在“专”上花气力 紧盯细分领域深耕细作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长期深耕细分市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是中小企业的“硬核”部分。

硬度仅次于金刚石,耐酸碱、耐化学性腐蚀,最高使用温度达1550℃……近日,在汉江弘源襄阳碳化硅特种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汉江弘源)生产线上,记者看到,不同型号、特性突出的碳化硅陶瓷重型渣浆泵下线,发往矿山、化工、冶金、脱硫环保等企业。

因为掌握了碳化硅陶瓷的关键技术,汉江弘源成为湖北省唯一一家从事碳化硅陶瓷制品研发及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唯一一家集碳化硅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厂家,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的大型碳化硅陶瓷重型渣浆泵关键技术填补了渣浆泵行业技术空白,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汉江弘源同样长期深耕一个领域的还有湖北航宇嘉泰飞机设备有限公司(简称航宇嘉泰)。

航宇嘉泰前身为原中国航空救生研究所的民用航空座椅研究室和民机生活设备研究室,成立之初,经验不足、技术落后,专注细分领域成为航宇嘉泰的破局之路。

随后的三十余年,航宇嘉泰逐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专业核心技术,沉淀出了独特的工艺。“这也是我们至今都处于世界航空产业链行业领先地位的秘诀。”航宇嘉泰党委书记、总经理王廷江告诉记者。

如今,航宇嘉泰已跻身世界民航座椅第一梯队,同时作为中国商飞的机载设备供应商,自C919项目立项之初就积极配合中国商飞,共同走过了C919从研发、试验、制造到试飞的全部过程,是中国商飞同级供应商中唯一获得两次银奖的供应商。

扎根本行业,坚持“专而精”,是我市这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入骨子里的特质。正因如此,这些企业才能不断在本行业、本领域立足、发展,继而不断壮大。

在“培”上下功夫 构建优质梯次培育体系

一直以来,我市都非常注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作为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先后制定并兑现了工业倍增政策、支持工业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等系列市级政策,每年安排2.5亿元市级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制定出台襄阳市优质企业培育实施方案,聚焦我市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拟定优质企业名单,从小进规、规升专、专上市到领军企业,全流程细化培育措施,全周期打造扶持体系,点对点帮助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型发展。

政策红利下,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队伍日渐庞大。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4家,居全省第二,总数达到191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居全省第二,总数达到46家。

如今,“专精特新”已经成为我市中小企业创新升级的“发动机”。我市也正通过分层分级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动态培育库,强化培育力度,并针对入库企业开展定制化服务,精准施策。同时,下大力度指导企业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荐优秀的中小企业申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帮助企业不断成长。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